本報記者 冷翠華
一組看似矛盾的數據剛剛出爐——根據上市險企和上市銀行2024年年報,去年上市險企銀保收入大多同比上漲,而上市銀行代銷收入卻普遍同比下降,部分銀行保險代銷收入甚至呈現同比銳減。
業內人士認為,上述看似矛盾的數據背后,是“報行合一”政策的落地實施,以及銀保業務的轉型發展。未來,銀保渠道仍將是保險業非常重要的渠道,“價值銀保”是險企要著力推進的重點工作之一。
核心原因:報行合一
簡單理解,銀保渠道是指“銀行為保險公司代銷保險產品,同時保險公司向銀行支付手續費和傭金”的一種合作模式。
從上市險企角度看,2024年,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華保險”)銀保渠道實現保費收入516.74億元,同比增長8.1%;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人保壽險”)去年實現銀行保險渠道保費收入511.56億元,同比增長4.3%;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去年銀保渠道實現規模保費409.02億元,同比增長7.4%;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安人壽”)去年個人業務新業務的銀保渠道保費收入217.94億元,同比增長10.6%,個人業務續期業務的銀保渠道保費收入約257.95億元,同比增長26.5%;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人壽”)去年銀保渠道總保費收入同比小幅下降。
2024年,A股上市險企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大多實現同比上漲。不過,多家A股上市銀行去年的代銷收入同比普遍下降,這主要是由于代銷保險收入下降。
具體來看,農業銀行去年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755.67億元,較2023年減少45.26億元,下降5.7%。其中代理業務收入下降20.6%,主要是代理保險相關手續費收入減少;建設銀行2024年年報顯示,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中,代理業務手續費收入144.12億元,較2023年減少44.82億元,降幅23.72%,主要受保險、基金等降費政策影響;此外,招商銀行去年實現代理保險保費1172.25億元,同比增長21.07%,不過,其代理保險收入64.25億元,同比下降52.71%;平安銀行2024年代理及委托手續費收入54.34億元,同比下降29.4%,主要是代理個人保險收入下降。
普華永道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隨著“報行合一”政策(保險公司在向監管部門報送產品審批或備案材料中所使用的產品定價假設,必須與實際經營過程中的行為保持一致)的落實,銀保渠道的手續費率出現大幅下降,行業平均幅度約30%,因此,雖然2024年險企銀保渠道保費貢獻度仍在上升,但銀行的代銷收入則呈現同比減少態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保渠道保費上漲而銷售費用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報行合一”政策對銀保渠道傭金進行了嚴格約束,導致銀行代理保險的中間收入大幅下降。同時,險企通過優化業務結構,轉向長期期交、高價值產品,雖然保費規模增長,但手續費率較低,進一步壓縮了銀行的傭金空間。
大力發展“價值銀保”
去年,各上市險企銀保渠道的價值貢獻都有明顯提升。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險企和銀行還需聯手持續提升銀保渠道的業務價值。
2024年,平安人壽的銀保渠道聚焦價值經營,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銀保渠道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62.7%。新華保險豐富銀保渠道產品供給,聚焦期交規模,提升價值貢獻,實現保費及價值率雙增長。人保壽險通過完善制度、強化剛性管控,推動渠道轉型高質量發展,努力提升銀行保險渠道新業務價值,實現新業務價值23.41億元。中國人壽優化經營管理體系,積極推動渠道轉型,降本增效成效明顯。
“隨著保險行業探索高質量發展模式,險企對保費規模的追求發生改變,轉為平衡規模和價值。因此,險企也都在對銀保渠道投放的產品及期限結構進行調整,提高期交產品占比,提升產品價值率,拉長產品期限,從而提升銀保渠道的價值貢獻。”周瑾表示。
龍格補充表示,“報行合一”推動險企降本增效,提升利潤率,同時,險企專業化隊伍建設的深化也將助力價值提升。
在周瑾看來,尤其是在傳統個險代理人模式面臨重大轉型以及保險行業加大分紅類產品銷售的背景下,銀保渠道在繼續貢獻大量保費的同時,有望進一步兼顧價值貢獻,保險公司和銀行也會進一步探索更加長期共贏的合作模式,并可能在客戶長期經營層面達成一致,即以客戶的需求和長期經營為目標,銀行和險企摒棄基于短期代銷費用的合作模式,充分滿足客戶財富配置和風險管理的需求,提升銀行的客戶黏性,降低險企的銷售成本,深度探索“產品+服務”的發展模式。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