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矯月 見習記者 梁傲男
3月27日,中國蒙牛乳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蒙牛”)召開2024年全年業績發布會。2024年,蒙牛實現收入886.7億元,經營利潤達72.6億元,經營利潤率同比提升1.9個百分點至8.2%。
蒙牛總裁高飛表示,蒙牛2024年全面推進“一體兩翼”戰略,持續建設品牌引領、研發創新、數智轉型“三大能力”,并通過一系列精益管理舉措提質增效,努力探索穿越周期的破局之道。
在經濟大環境疊加行業周期調整的雙重壓力下,乳業面臨著品類多元化發展不足、供需均衡性矛盾、產業鏈韌性空間較小等問題,在當前內需不足、消費疲軟的大背景下,顯得尤為突出。
“面對發展難題,必須回歸發展原點、回歸業務本質來思考,”高飛說,“按照‘第一性原理’,牛奶的本質是蛋白質,而且是優質蛋白質。因此,乳業要堅定不移地將‘蛋白質’作為品類的核心價值,努力讓消費者喝上奶、喝好奶、喝對奶,從消費者的根本營養需求出發,尋求行業的綜合解決方案。”
讓消費者“喝上奶”
近年來,國家一直大力推廣“健康中國”計劃,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25—2030年)》,倡導更加平衡健康的營養膳食結構,我國消費者的飲奶意識有了很大提升。
但與世界奶業強國相比,我國乳制品消費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人均乳制品消費量僅為亞洲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每人每天攝入乳制品300-500克”,然而真正能達到這一標準的消費者比例不足三分之一。
高飛表示,目前乳制品在我國居民膳食組成和營養改善中的重要作用還未能充分發揮。這也說明,乳業在“喝上奶”的問題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何讓不喝奶的人喝上奶、讓喝奶少的人多喝奶,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道問題。”
高飛指出,做足基礎供給并非意味著低價競爭,而是要給到消費者最優性價比、最優質價比的產品,讓更多消費者從價格上“喝得起奶”。一方面,乳制品企業要通過供應鏈精益與渠道效能提升,進一步擴大成本優勢,構建全價格帶產品矩陣。
另一方面,還要加快重塑“人貨場”,不斷挖掘、覆蓋下沉和空白市場,并縮短全域消費的牛奶購買半徑,讓更多消費者從購買上“喝得到奶”。
讓消費者喝好奶
基礎營養需求之上,是消費升級帶來的品質需求。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已經超過4億人,未來十幾年將達到8億。這部分全球規模最大、成長潛力巨大的中等收入家庭需求,已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在這個細分市場上,乳制品消費升級的邏輯并未改變,”高飛說,“近年來,我們的頭部高端品牌‘特侖蘇’增長持續引領,市占率不斷擴大,已經成為全球乳業乃至中國快消品行業的最大單品,體現了強大的抗周期能力和韌性,也印證了消費者對美好生活、高品質生活的持續追求沒有改變。”
高飛表示,在“喝好奶”領域,蒙牛要強化研發創新驅動,推動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全方位趕超世界一流。在種植養殖領域,全面貫徹全產業鏈思維,從源頭做起抓品質,破解優質牧草、奶牛牛種等“卡脖子”問題;在生產加工領域,要融合國際標準和全球最佳實踐,建立“從牧草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品質管理體系,讓中國牛奶成為世界品質的代名詞;在產品創新領域,要結合精深加工布局,加速乳品品類創新,推動中國人從喝牛奶向“既喝牛奶,又吃牛奶”轉變。
讓消費者喝對奶
隨著“健康中國”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公眾認知也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高飛認為,“健康中國”必然進入“私人訂制”時代,個性化營養攝入理念逐漸成為共識,蒙牛也將圍繞“精準”做好布局、搶占先機。
高飛表示,首先要精準洞察消費者的多元需求,通過科學研究和產品創新,改善營養精準供給,以滿足細分人群多元的健康訴求,尤其在銀發營養、零乳糖、特醫營養和運動營養等領域空間廣闊、大有可為。此外,在精準識別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要聚焦功能定位和品牌產品組合,推出系列化產品,快速滿足市場需求,持續擴大競爭優勢。
“我們要堅持投入基礎科研創新,加快攻克核心原料和前沿顛覆性技術,通過商業化應用反哺傳統業務升級,引領行業升級。”高飛說。
“讓消費者‘喝上奶、喝好奶、喝對奶’,既是我們基于對當前市場觀察給出的行業發展方案,也是蒙牛‘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的初心所在。”高飛表示。
(編輯 郭之宸)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